這是為了整理紛雜的時事、方便未來快速瀏覽以及與娛樂空間區隔而開的部落格,內部文章應該都是轉載自網路上的新聞、論述或法規。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會立即撤下。非常感謝~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文化資產議題】臺北機場議題
2014/06/20
〈拿台北機廠來當美術館,適合嗎?〉
文/陳威臣
文章來源:想想論壇:拿台北機廠來當美術館,適合嗎?
台北並不缺乏美術館,但台北缺乏的,卻是這個城市的足跡與記憶。
今年的5月21日,台鐵台北機廠開發案進行都委會審議,會議中討論了台北市文化局劉維公局長急欲通過的奧賽美術館計畫,會中多位委員抨擊台北市文化局不尊重產業遺產,因此都委會將整個開發案退回。
台北市文化局一直想要將台北機廠改造成北美館二館,又劉局長曾在城市博物館論壇裡,一直強調台北市府不會「放手」臺北機廠,而且一定要「拿下」臺北機廠,來做為他們規畫十年的美術館,但這樣的構想適合嗎?台北機廠興建於1935年,占地19公頃(目前為17公頃),由總督府鐵道部速水和彥技師主導設計,當時台鐵因原本塔城街的台北鐵道工場已近飽和,所以就在松山興建新的鐵道工場,直到2012年06月因機廠遷至桃園富岡,長達77年的歷史才告一段落。
經歷了七十多年的時光,台北機廠內部的維修廠房相當完整,而且機廠內有日本時代、戰後美援時代、以及柴電與電氣化時代興建的建築物,光是建築就已是台灣百年來的工業縮影,更遑論是1889年大清台北機器局使用過的蒸氣錘,以及棄置在台北機廠內,於1978年自英國引進,為台灣第一代電聯車的EMU100型電聯車組,走到哪裡都是工業遺產的珍貴寶物。除此之外,台北機廠內更是隨處可見當年的最新科技,由於當時是以蒸氣為主要動力,所以廠內的維修機械或是大型吊臂,都是使用蒸氣來推動,而產生的熱能更是毫不浪費,導引至大澡堂內把水加熱,讓台鐵的員工經過一整天的辛勞之後,都可以來到這裡泡澡,消除疲勞。
由於台北機廠維修的都是鐵道車輛,所以廠房相當巨大,如組立工廠等在1930年代興建時,都是採用綠建築的型態,具備大面積的窗戶與通氣設備,不但不需要太多照明,廠房內也相當透氣通風,讓工人們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下作業,種種都可以看出先人的智慧。然而這樣完整的工業遺產,台北市政府卻只想將這片土地分割,不但將部分土地挪為商辦、賣場、飯店及住宅之外,剩下40%的古蹟與公共回饋區域,則是規劃成「創意文化專用區」,也就是台北市府一直很想搞的台北版奧賽美術館了。
奧賽美術館位於法國巴黎,原本是建於1900年的奧賽車站,1939年停用後在1986年改建為美術館,這是台北市府想將台北機廠塑造成北美館二館的原點。但台北機廠能夠跟奧賽美術館一樣嗎?奧賽車站之所以能夠轉型成美術館,其關鍵是在於主建築本身是車站,屬於密閉式空間,然而台北機廠的廠房為開放空間,且為了通風與採光,所以做了許多特殊的設計,這些對於美術畫作與展品,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無法像密閉式空間一般進行嚴苛的溫溼度調控,如果為了這些部分要大幅改造已列為古蹟的廠房,不但耗費金錢與資源,又將珍貴的工業遺產變成四不像,對台灣民眾而言都是極大的損失。
也因此,台北機廠最適合的,還是屬於他的交通博物館,大跨距廠房適合蒐藏曾經出現在台灣的各式鐵道車輛,而部分的開放空間,除了可以展出如灰狗巴士等舊型車輛之外,甚至於可將桃園機場航空科學館所展示的飛機,遷移至此,至於總辦公室可以成為資料蒐藏與展示,這些都比展示藝術品更適合吧。今年聯合國即將指定位於日本群馬縣的富岡製系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指定原因為此地完整保存了19世紀的絲綢工廠,並讓後世能夠了解當年日本絲綢對於世界的影響。而台北機廠其完整性更勝於富岡製系場,而廠內文物的精彩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有如此完美的工業遺產,難道要讓他任憑官僚們宰割嗎?
且世界各先進國家都擁有大型的鐵道交通博物館,展現該國的工業與交通科技進步的歷程,但台灣呢?身為台灣的首都,為何這個都市的官員們,腦袋是如此的空泛?這些人號稱是高知識分子,但人文素養居然是如此的薄弱,只想蓋「美術館」,自以為美術館、文創商圈就是文化的表徵,更甚者是只為了賺錢。
殊不知一個城市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擁有多種不同的面向,台北市不缺美術館,台北市也有一堆文創商圈,更何況,台北機廠的隔壁,已有一座松山文創園區了,但台北市缺少的是建構這個都市,最重要的一個元素——「交通」的足跡,因為不重視,又沒有文化素養,才會一切向錢看,難道台北人還要如此姑息下去,讓這個城市成為一個只有空殼沒有內在的群聚地嗎?
2015/01/21
〈柯市府:台北機廠 全區列古蹟保留〉(中國時報)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柯市府:台北機廠 全區列古蹟保留
柯市府推翻前朝決議又一樁!台鐵打算分割開發有「火車醫院」之稱的台北機廠,17公頃土地中有56%開發商場、豪宅,前天北市副市長林欽榮、都發局長林洲民和文化局長倪重華溝通後同意,台北機廠朝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方向來落實。
台北機廠如何處理成為爭議話題,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說,知道台鐵虧損嚴重,但也不能變賣古蹟,像美國再窮也不會賣自由女神,法國再窮也不會賣了巴黎鐵塔。
台鐵看好台北機廠這塊地可帶來4、500億元商機,除了保留文資古蹟做鐵道博物館外,有56%開發成豪宅和商場,在鐵道迷要求全區保留之後,才改口同意少開發一棟旅館,當時立委管碧玲即指出,古蹟的認定、審核並非交通部說了算,質疑交通部是要圖利財團。
前天管碧玲在議員吳思瑤的安排下,與林欽榮、林洲民和倪重華碰面,同意將台北機廠全區列為國定古蹟。倪重華說,他建議由文化局向文化部提報「台北機廠」為國家級古蹟,今年6月可由文化部啟動文資審議。
北市府態度就是希望將台北機廠全區規畫做完整「國家級鐵道博物館」,倪重華表示,火車進機廠後的維修動線,不能被破壞。文化局已經做完該做的文資鑑定,接下來將配合文化部辦理。
前北市副市長張金鶚主導的版本是分為文化創意區、特一及特二等分割開發,使整體空間碎裂,台北機廠紋理遭破壞,吳思瑤表示,現在林欽榮則是擘畫整體為「台北機場特定專用區」。吳思瑤說,管碧玲與台鐵談論以園區圍牆為範圍,圍牆外可讓台鐵商業使用,以內則全部保留,各退一步,使各自都有可能性,至於細部規畫還須跨局處研議,但全區保留是符合文史界的期待。
對此,台北市政府文資委員李乾朗認為,全區保留能讓鐵道文化的「故事」說得更完整。
過去北市府將品質好且興建年代久遠的4座建築指定為市定古蹟,包括澡堂、組立工場、鍛冶工場與原動室;另3座二次世界大戰後蓋的建物,如總辦公室、柴電工場和客車工場,則登錄為歷史建物。
李乾朗說,台北機廠前身是清代的台北機器局,日治時期遷到現址,後被國民政府改名為台北機廠,曾是全台最大的「火車醫院」。
〈台鐵:古蹟活化 費用誰負責〉(中國時報)
文章來源:中國時報:台鐵:古蹟活化 費用誰負責
台鐵主任祕書朱來順表示,台北機廠的最適區域保留決議,是從100年7月到102年1月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所召集的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共21名委員所做成的,經過非常多的討論和會勘,如今又要推翻,不僅對先前的委員不尊重,對台鐵也不公平。
交通部次長范植谷說,目前並不清楚「全區規畫」的實質內容為何,會再做溝通,但他也說,古蹟無法養活自己,需要透過活化,否則每年上億元的維護費用,誰來負責?
朱來順強調,台鐵目前負債高達1100億元,無力負擔台北機廠全區保留後的維持費用,擔心最後變成「全區荒廢」,他說,台北機廠僅規劃開發周邊37%的範圍,保留超過6成以上的區域,主體建築都沒有動到,希望透過開發效益來挹助未來古蹟的維運費用,才有機會創造雙贏。
2015/03/15
〈台北機廠變國定古蹟 民間振奮台鐵臉綠〉
文章來源:公視:台北機廠變國定古蹟 民間振奮台鐵臉綠
爭議多時的台鐵台北機廠開發案,在民間團體、學者、民代爭取下,終於在今(15)日翻轉。文化部今天啟動國定古蹟審議程序,14位出席委員一致肯定台北機廠的歷史價值,同意指定為國定古蹟。推動保留的「台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肯定這項決議;但台鐵則表示,全區保留導致損失480億,將研究提出救濟。
「台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晚間發表聲明指出,希望各界繼續關心投入,推動台北機廠成為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而台鐵則是強調,除了損失480億的開發利益之外,還要再多付32億修復台北機廠,每年還要多出6.5億維護費用。
文化部「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會」今(15)日下午審議通過,指定「臺北機廠」為國定古蹟。文資局長施國隆表示,台北機廠全區指定為古蹟,但即使是古蹟,也能活化利用;部分沒有(古蹟)身分的建築,未必予以保留。長期關切本案的立委管碧玲辦公室表示,委員會審查結果,保存範圍比原先他們提出的版本更大。但確切結果,仍待文化部公告。
台北市長柯文哲於競選期間,便曾前往台北機廠參觀,提出「全區保留、分區維護」的意見。柯文哲當選後,長期關注本議題的立委管碧玲於1月19日拜會北市副市長林欽榮、都發局長林洲民、文化局長倪重華,三長原則上同意朝國定古蹟方向推動。
今天上午民間團體「台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於台北機廠大門外召開記者會,再次提出全區保留等訴求,並在現場繫上黃絲帶,為北廠進行祈福。北廠守護聯盟於現場提出四大訴求:
(一)國定古蹟全區保留,除了澡堂等特定優美建築外,客車工廠、移車台、油漆工廠等維修動線猶如人體器官彼此連結,應予完整保存;
(二)動態鐵道博物館除了靜態文物外,應以動態方式展現、保存修繕技藝;
(三)社群/社區參與規劃,而非專家說了算;
(四)台鐵儘速擬定管理辦法,開放民眾申請參觀、接近公共財。
到場聲援的在地新仁里里長吳建德表示,新仁里被松菸文創、大巨蛋、台北機廠三個開發案包圍,目前光是松菸就讓里民吃不消,假日人潮塞爆,忠孝東路553巷、559巷動彈不得,里民駕駛汽機車出門,經常面臨晚上一位難求、有機歸不得的窘境。「即使假日松山高中停車費調漲至一小時60元,車潮依舊不斷湧入。」
今日前往參與審議的前台南市副市長、管碧玲夫婿許陽明上午即向民間團體表示,台北機廠的國定古蹟審查是立法院通過的主決議,他對全區保留相當樂觀。據了解,日前北市府、台鐵和立委辦公室已取得共識,切割部分外圍區域由台鐵開發,其餘部分將保留過去火車醫院的完整樣貌。
聯盟得知消息,晚間也發表聲明,肯定文化部文資委員的決定。不過聯盟也強調,指定為國定古蹟只是保存之路的開始,未來如何規劃需要更多人投入發想、討論,才能真正催生台灣第一座「動態鐵道博物館」。同時,現有文物也應儘速盤點造冊,才不至於荒廢,而這一切都必須在北廠儘速開放的前提下,才能有效監督。
聲明指出,北廠能獲得社會重視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台灣近年開發主義至上、文創百貨公司林立、以及鄰近松菸開發慘案所帶給社會大眾的反思和動能。他們希望更多人關心台北機廠,也會持續關心其他瀕危文化資產的議題。
2015/03/17
〈今日論壇/誰的資產?誰的法!〉文/夏學理
文章來源:今日論壇/誰的資產?誰的法!
在臺鐵「臺北機廠」於3月15日經文化部文資局「古蹟歷史建築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全區保留並定為國定古蹟後,媒體報導臺鐵於昨(3/16)日對文化部「全區保留臺北機廠並定為國定古蹟」的審議結果表示異議,考慮將依法提請訴願。對此,擔憂「文資留不住,文化面子掛不住」的立委黃國書,乃於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質詢文化部長洪孟啟:「如果文化部輸了臺北機廠的行政訴訟案,怎麼辦?」
查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條之規定:「文化資產所有人對於其財產被主管機關認定為文化資產之行政處分不服時,得依法提請訴願及行政訴訟」;據此,臺鐵確實可依文資法之規定,對3月15日的審議結果表示不服。
然而,同時得顧及「公有古蹟」與「私有古蹟」之保存、維護、宣揚及權利轉移的文資法,大概於立法之初未曾預料,當年訂下第9條「文化資產所有人對於其財產被主管機關認定為文化資產之行政處分不服時,得依法提請訴願及行政訴訟」之規定,原來並不只是為了尊重「私有」文化資產所有人的權益,原來「古蹟」這個由憲法所賦予的「文化榮銜」,對於「公有古蹟」的所有人 - 臺鐵來說,並不是「資產」,而是個想去之而後快的「金箍」!
想想,如果連「公有文化資產」的所有人,都對「古蹟」這個「文化榮銜」避之唯恐不及,那麼,或也就怪不得「私有文化資產」的所有人,寧可觸法也要以怪手、暗夜無名火來對「古蹟」趕盡殺絕。凡此種種,皆可從維基百科的「臺灣文化資產遭破壞列表」與「臺灣文化資產火災列表」中,讓人見著一個個的怵目驚心案例。
「古蹟」何以落得如此的不討喜?甚或是如洪孟啟部長於今(2015)年1月25日在其臉書上所直言的:「古蹟的維護,的確成為擁有者或管理者的惡夢」,而這些個「不討喜」與「惡夢」,雖然與眼前的利益及教育失敗脫不了關係,但文資法主管機關曁文資守護者 - 文化部,反更應謹記並提醒各方,當伊斯蘭國激進分子自本(3)月5日起,用推土機摧毀伊拉克北部的亞述古城尼姆羅德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Irina Georgieva Bokova),為何以「蓄意毀壞文化遺產,是犯下了戰爭罪」的嚴詞,來譴責摧毀古蹟者的惡行!
就「臺北機廠」案而言,個人希望也咸信臺鐵最終應不會依文資法第9條之規定,對文化部3月15日「全區保留臺北機廠並定為國定古蹟」的審議結果表示不服。理由是,「臺北機廠」並不只是臺鐵或交通部名下的財產,而是全民的財產。基此,個人期盼亦鼓勵臺鐵及交通部,齊以辦喜事的愉悅心情,與全民一起歡慶「臺北機廠」這個「國定公有古蹟」的誕生與新生。
2015/05/08
〈地理眼/「為何保存文化資產?」:工業革命之後的城市-從台北機廠之辨/變談起〉
文/黃舒楣
文章來源:自由評論網:地理眼》「為何保存文化資產?」:工業革命之後的城市-從台北機廠之辨/變談起
台北機廠一案來回顧文化資產保存的當代意義如何流變,同時檢視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盲點。台北機廠保存涉及了幾個核心議題:保存多少才是恰當保存?工業設施作為文化遺產該如何定位、如何再利用?文化資產為誰保存?每個問題都很重要也困難,回到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脈絡梳理思路,應可指引方向。
2015年初起,原已近乎定案的台鐵台北機廠都市計劃變更一案起了戲劇性變化。在民間持續關注下,由幾位立委居中協調的新市府團隊晤面,以及文化部文資局啟動提報國定古蹟的程序等等,新市府團隊表示支持「全區保留、分期開發」,三月中文資局召開的審議委員會拍板定案指定台北機廠為「國定古蹟」,以保存全區鐵道工業遺產的整體風貌。新聞稿中強調,原稱「台北鐵道工場」的台北機廠是臺灣現存規模最大、且歷史最悠久的鐵路車輛修理工廠,有鑒於其廠區內建造物與附屬設施等配置仍大致沿用30年代最初的規劃,建築工法與空間配置呈現以機能為考量的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思維,能見證鐵道修理技術在台發展。
此外,也強調該廠區內設置與職工相關的福利設施,體現日治時期臺灣漸有勞動者福祉觀念。廠區內各式設備、維修動線連結著當年員工機器操作、鑄造、鍛冶與車輛維修技術等無形文化資產價值(見上下圖)。至此,不僅文化資產位格提升,定位也有極大翻轉,由原研究規劃部分保留的台北機廠作為「台版奧賽美術館」,轉向「全區保存」為「國家級鐵道博物館」,文化部無懼台鐵一再以財務問題施壓,還積極考慮有償撥用。
不到五年間的保存劇情變動,論述風向變化與多元行動者的互動,足可作為一本論文研究題目。這篇短文意不在此題,但想由台北機廠一案來回顧文化資產保存的當代意義如何流變,同時檢視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盲點。台北機廠保存涉及了幾個核心議題:保存多少才是恰當保存?工業設施作為文化遺產該如何定位、如何再利用?文化資產為誰保存?每個問題都很重要也困難,回到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脈絡梳理思路,應可指引方向。
回顧文化資產保存之起源,其實正和工業革命之後,十九世紀兩種相互矛盾的思潮有關:一方面,科技進步帶動了人定勝天、相信未來的樂觀主義1;另一方面,因歐美工業化發展需求開始了大量的自然環境墾伐、人造環境改變,引起了環境保護意識、珍惜文物的意識。十九世紀同時也是國族主義盛行的世紀,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等等機構開始發展,相關領域如考古、古典研究、歷史研究也開始隨著帝國版圖擴張而移動步伐,透過殖民過程,相關機構、學術領域的發展也影響了亞非地區。其實早在十九世紀中考古學家J. J. A. Worsaae(1843, qtd. in Carman and Sørensen 2009)就指出考古學本質上就是「至為國族主義的學科」。而「文化資產」毋寧是工業化過程引導而生的後工業產物。
由此來看工業遺址作為文化資產是特別有趣的,一方面它是文化資產類型化發展中的一類,在近年尤其受到重視(2003年,關注工業遺產的「國際工業遺產維護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ICCIH)《下塔吉爾憲章》)2,另一方面工業設施成為遺址,本身即見證着工業化城市的轉型,也暗示着人定勝天的科技主義需要面對資源有限、資本主義經濟內在矛盾的嚴峻課題。而後殖民城市的工業遺址多半是殖民者留下的設施,關聯着當年帝國主義開發殖民地的推進,更具有多重意義。換句話說,工業遺址相關的遠遠不只是工業技術,更是人類社會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過去與未來。
二戰以後,相關文化資產的實踐發展更為蓬勃,然而,何謂「襲產研究」(Heritage Studies)的嚴肅討論,遲至1980年代才有啓動。這相關論述的新動力一部分來自後殖民研究,有關誰能主導「再現」的爭辯,另一部分來自於後現代性與後結構主義的相關論述,質疑知識的權威性。至此,「襲產」相關不再只是考察收藏不容質疑的既存物質和事實,而必須挑戰其為何存在、為誰存在、哪些社群參與其中的「製造」與「經營」。
國際上文化資產保護制度化發展也在八零年代陸續啟動,尤其是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頒布保存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公約,而英國在1980年訂定《國家文化資產法》(National Heritage Acts),無獨有偶,台灣也在1982年5月26日正式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而後古蹟保存運動漸興,與重視本土文化、社區營造的社會脈動接合3。制度發展之外,1980年代有幾本重要著作影響了相關思潮發展,包括《過去似是另一個國家》(David Lowenth, 1985)4、《生活在古老的國家》(Patrick Wright, 1985)5、《文化遺產工業》(Hewison, 1987)6等等,陸續指出文化遺產可讓我們重新認識「過去」之充滿疑義,同時,文化襲產之商品化、產業化,迅速地讓人們爭相擁抱、再現「過去」,也可能造成錯覺,以為文化遺產產業足可解決當代的失業、經濟不振、帝國衰微的諸多問題7。這些討論提醒了幾個課題:究竟「文化資產」之受眾是如何認識文化資產以及「過去」?是否能更多元的認識過去,而不以任一種價值觀、意識形態主導他者?
同時,所謂「新博物館學」的發展8也啟發文化襲產相關省思,逐漸需要從保存有型「物件」為主的思考,擴大至認同多元文化產物的價值,不限於定著、有形的文化遺產,公共記憶、公共歷史和文化襲產的關聯性越發受到重視。過去在文化襲產討論中總是邊緣化的群體,例如勞工階級、女性、原住民,他們既不是主要的收藏者,也常被排除於襲產價值論述主體之外,這個邊緣處境應當受到關注9。前述《下塔吉爾憲章》中即指出工業遺產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它是平凡人們的生活勞動記錄,聯繫著勞動階級的認同。
以上思考應能啓發我們思考文化襲產之形成和工業化時代有關,映照著帝國主義歷程,在此歷程中,究竟這些邊緣化處境如何形成(本身其實就是備加忽略的負面襲產),而當代對於文化襲產的詮釋、再現與應用,能否反省此邊緣化作用、甚或更積極地讓這些被邊緣化的群體回到歷史過程的中心?當工業離開城市的時候所造成的失業勞工,是否能在文化襲產產業中尋得新的工作機會?勞工觀點的歷史是否能在文化資產再現中獲得應有展現?負載着帝國開發縱貫全島大業的鐵路設施,以方便內地(當時日本國內)財閥企業、政商、承包業者聯手前進島嶼,而這過程若無眾多機廠黑手努力完成,又如何可能把全島樞紐城市串連起來?北廠的維修動線確保了這資本主義化過程順利開通,否則台灣沒有今天(雖然也是一個問題重重的今天)。
第一次走入台北機廠的時候,還可看見許多設備旁放置有員工充滿汗漬的衣物、滿是油漬的手套,等待修整的車廂上標示有台鐵特有的「國音電碼」,那是不只是一個維修場域,也是勞工辛勤工作的勞動場域,令人震動(見上圖)。這質感豐富、氣味濃厚的產業/技術歷史,過去在圍牆環繞之下,連北廠周邊居民都不熟悉,遑論市民或國民。全區保存之後,該如何再公共化這段歷史,關係到我們如何重新認識島嶼發展的(後)殖民過程。
然而今日社會認知的台鐵和這段歷史榮光是斷裂的,種種印象毋寧是破碎又矛盾的,「台鐵又誤點了」、「台鐵虧損連連」、「台鐵便當超CUTE」、「台鐵駕駛減速抗議過勞」,這些看似無關的問題中,其實隱隱延續着勞動剝削,而社會對於這些勞動剝削的不認識,一個世紀過去後仍然沒有進步,也很難讓人想像當下遊人對於鐵道工廠設備空間的視覺欣賞(極致案例是踏上車廂頂),能不能夠推延至技術、技藝、勞動記憶的認識,以及認識之後的進一步反省?這應是台北機廠全區保存的重要價值,能相對完整的呈現技術生產流程,也有機會讓我們反省技術背後的社會發展歷程,突破當代文化襲產再利用多作為消費空間的樣板,才能充分理解,連台鐵這麼一個和鐵道歷史發展最密切的公司,都想拆了北廠蓋商場大樓,究竟代表著什麼深層問題。
藉著北廠的全區保存,或許該是時候問問這幾個根本的問題:為什麼當代會有「文化襲產」實踐?為何當代需要討論如何保存文化襲產?在太多文化資產成為熱門景點而商業化、主題化的文史行銷卻無法讓我們在歷史場域中反思當下生活,北廠的未來倍加令人期待,究竟其所展現的技術歷史能不能讓我們看見技術突破的每一步如何牽連著人文社會轉變,將是偌大難題,需要多重社群參與,然而它也應是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突破盲點、穿越時空的關鍵。從北廠的軌道開始,或許能啟動一回深刻的反思穿越工業革命遊歷。
※註解:
1. 可參考“Heritage Studies: An Outline,” (Carman & Sørensen, 2009) In Heritage Studies: Methods and Approaches.
2. TICCIH成立於1973年,其推動簽署於2003年的《下塔吉爾憲章》(Nizhny Tagil Charter)成為指引國際保護工業遺產的重要文件。2011年,TICCIH和ICOMOS共同提出暱稱為「都柏林原則」的工業遺址保護原則 (the Joint ICOMOS – TICCIH 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Structures, Areas and Landscapes) 。
3. 此前,台灣曾有日治時期《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施行,以及1931年6月15日起施行的《古物保存法》。
4. Lowenth, D. 1985.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Wright, P. 1985. On Living in an Old Country. London: Verso.
6. Hewison, R. 1987. The heritage industry: Britain in a climate of decline. London: Methuen London.
7. 見Carman, J. & Sørensen, M. L. S., 2009. Heritage Studies: An Outline, In Heritage Studies: Methods and Approaches, NY: Routledge. (p.19)
8. 早期代表著作可參考Merriman, Nick. 1991. Beyond the glass case: the past, the heritage, and the public in Britain.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9. 見Smith, L. 2006. Uses of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Smith, L. and Waterton, E. 2009. Heritage, Communities and Archaeology, Duckworth Debates in Archaeology series. London: Routledg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